用户注册    

兰考县切换站点
我的村庄

我的故乡在兰考 - 兰考十八变

热点新闻|2019-10-20 11:20:18| 阅读量:826

曾经,别人问我是哪里人的时候,我的回答总是闪烁其词,要么说是豫东人,要么说老家开封,开封是管辖兰考的行政专署,豫东是兰考的大方位,这样说并没有错,可就是不愿直接说是兰考人。为什么?因为兰考以穷名闻天下,记得只要说自己是兰考人,对方那种怜悯同情加刨根问底的追问,让你丝毫没有了故乡的光荣和自豪。“你们那儿现在还要饭吗?”“你们那儿还那么穷吗?”“你们不是内地吗?怎么那么多的沙漠荒地呀?”这一连串的追问,让你立即联想到“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民歌,无法遮掩的寒酸和羞涩涌上心头。

  曾经的穷说不出口

  在我的记忆中,兰考的确太穷了。

  我1969年参军,那年,一车拉走了我们700个兰考青年,青年人一腔热血,希望能够保家卫国。但在内心深处,几乎每个人都有“私心”,那就是到了军营至少不挨饿,可以吃上大米和白面,但对于这个藏在心底的想法,谁也不愿说出口来。

  记得在新兵连中,有一个兰考的新兵特别能吃,雪白的大馒头一顿吃了8个,还觉得余兴未尽。在其他地方的新兵眼中,这十分不可思议,但在这个新兵从小到大的经历中,只有过年才可以放开肚皮吃馒头。他曾经忍不住向指导员发问:我们为什么天天过年呢?于是,兰考兵这句“天天过年”的话,成为了全师称谓这批兰考兵的玩笑语。据说,那年新兵连伙食超支,新兵团不得不向上级写了一份要求粮食补助的特别报告,师长政委批复:“这批兵都是兰考灾区来的饿娃娃,十八九岁,正长身体呢,必须让他们吃饱。”“兰考灾区来的饿娃娃”,几十年来,这句话都深深地刺疼着我的心。

  后来,我进了机关,每天1.5斤粮票,0.45元的伙食费,这是发到个人的。当第一次领到每月45斤全国通用粮票时,我第一是想到故乡的父老们:要节省用啊,要想到饥荒年。我的确也是被故乡的挨饿吓怕了。结婚以后,我们夫妻更达成共识,每天尽量多吃副食,省下粮票准备寄往家乡,以备饥荒年故乡亲朋急需。

  这些变化亘古未有

  改革开放之后,兰考变了,变化亘古未有,温饱不再成为问题。

  1978年年终岁尾,我回到故乡,那是一个令我终生难忘的日子,善良朴实的乡亲们拿着刊发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的报纸,让我说说这个文件能不能解决咱百姓温饱问题。就是这样一个文件,给一个历史上的贫困县带来了沧桑巨变。

  从那年开始,历史似乎发生了奇迹,焦裕禄那一代先贤们做梦都想实现的愿望终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现了。

  连绵的沙丘变得越来越少了,陇海铁路两侧看不到边的盐碱荒地,渐渐变成了一望无垠的良田沃土。我曾经带着十分的好奇回故乡,想解读这个历史之谜,毕竟这里在历史上就是“有名”的沙荒之县,两千年前,当秦始皇去泰山封禅路过此地之时,狂风漫天,黄沙怒卷,于是秦始皇下诏,此县改名“东昏县”。

  如今,这千年的历史为何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有人告诉我,这里土地的变化是因为老百姓大量使用了磷肥,磷肥根治盐碱;也有人说,是因为大量栽种棉花,棉花专以盐碱为肥料。至于沙丘消失,则是因为引黄灌淤的结果……

  其实,几代兰考人,如接力般不断努力,在时代的东风下,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人刮目相看。

  养老宜居美丽城

  如今,兰考的变化天翻地覆,仅2016年以来,就有世界500强企业、总量达700多亿元的投资,选择在兰考落地生根。如今,你走进兰考,曾经的那个三条马路九盏灯的穷困小县,已经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所取代。宽阔的街道、现代化的建筑群,有几分沿海气象的工业开发区,带有几分现代化都市的繁华,都会深深地震撼着你。那些当年破旧的草房、泥泞的土路早已经不见了踪迹。

  故乡那些带孩子、缝衣做饭的媳妇姑娘们,也都扭起了欢快的歌舞,用欢快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2017年3月27日,对兰考80万人民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河南正式宣布,兰考率先脱贫,那个贫困县的帽子成为永远的历史。

  2018年,河南网络媒体举行全省养老宜居城市评比,故乡兰考居然名列其中。更喜人的是,我们那个僻远乡村仪封,成为了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一个示范村。

  面对这日新月异的变化,我自豪地大声说:“我骄傲,我的故乡在兰考。”


责任编辑:桐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