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兰考县切换站点
我的村庄

兰考,到底是什么样的兰考?

热点新闻|2019-07-07 15:49:35| 阅读量:1321

70年前,兰考还是一片风沙盐碱地,50多年前,焦裕禄书记为治理风沙在全县遍栽泡桐树。

从此,兰考和泡桐结下了深厚渊源。这些年来,兰考和泡桐又演绎出了怎样的故事呢?请看记者从兰考发回的报道。



一棵树  一个产业  一种精神 

接到《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采访任务时,我已在兰考蹲点了一周的时间。

再次出发,压力不小。


与以往的采访任务不同,这次蹲点采访是全国一盘棋布局,各地都在卯着劲找故事、挖细节。更不是一般性的成就报道,既要有70年壮丽的大背景,又要有现代人奋斗的故事。

在出发前的任务落实会上,领导们强调,这次报道一定要体现蹲点的状态,不是身蹲,不是技术性的表现,一定是心的投入和深入。


并提出四问:片子靠什么让人记住?形式上的创新点在哪?能体现70年奋斗的人和事在哪?宏观和特写镜头出在哪最恰当?

带着这些思考,我和摄像李洋、司机马宏伟抵达兰考的第一站就是焦桐



现在正是满城泡桐花开的季节,我们注意到,焦桐的旁边还种了一圈用焦桐的根培育的八棵泡桐树苗。

在焦桐树下,我们采访了焦桐守护人魏善民大爷。老人家神采奕奕,向我们讲述了当年焦书记带领乡亲们为防风固沙种植泡桐治理三害的故事。



泡桐树为何会被做成乐器?代胜民说,这是风箱结的缘。

他侃侃而谈当初父亲代士永是如何把风箱卖到上海,又是如何办乐器企业、遇到的困难挫折等。


但问题来了,电视镜头如何去展现这些过往的故事?

来吧,下笨功夫。



我和摄像李洋从上千张老照片中一一寻找故事和线索,这些照片见证了兰考木匠放下工具,拨起琴弦的奋斗史。徐场村也是从那时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可这条路并不顺利。

价格战刚平息,可按下葫芦浮起瓢,一波不平一波又起。先后又遭遇没有品牌、环保等一系列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并没有当甩手掌柜,而是积极协调扶贫贷款、做大品牌、邀请专家把脉献策。


改革开放40年来,徐场村从“一地鸡毛”到琴瑟雅音传天下,由贫困村一跃成为中国民族乐器专业村。徐场村人用一丝一弦改写了自己的命运,走出了一条共同致富之路。

几天采访下来,片子的脉络逐渐清晰,主题结构也搭建完成。


在跟新闻联播制片人摆向光老师沟通时,她提出片子中要重点突出节点性的变化,每个人物的成长变化跟国家大时代的背景要紧密勾连。

一个人、一棵树,改变了一座城,推动了一个产业,张扬了一种精神。



蹲点采访这段时间,也带给我很多思考。

作为新闻工作者,只有坚持俯下身子、沉到一线,用心、用情地去体会、去感受、去记录,这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去抒写新中国成立70年的伟大成就。

责任编辑:河南广播电视台
分享到